食盐的利和弊
利处
食盐不仅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,而且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。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,是一种中性的无机盐显示的味道。其味咸,性寒,入胃、肾、大小肠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润燥、滋肾通便、杀虫消炎、催吐止泻的功能。食盐适宜急性胃肠炎者、呕吐腹泻者,炎夏中暑多汗烦渴者、咽喉肿痛、口腔发炎、齿龈出血者以及胃酸缺乏引起消化不良、大便干结和习惯性便秘者食用。
《神农本草》记载:“食盐宜脚气,洁齿、坚齿,治一切皮肤诸症。”用食盐和苏子根煎水洗脚,可以治脚气病。常用盐水擦洗皮肤,可使皮肤健康,增强抵抗力。食盐有止痛作用,如热水烫伤了皮肤,擦点盐(或酱油)可以减少疼痛。天热喝点淡盐水,可以防治大便不通、喉咙痛、牙痛和腹痛。每天早晨喝一杯盐开水,可以避免嗓音发哑。如果误食了有毒食物,喝点盐开水,可以解毒。夏秋牛奶易变质,在牛奶中少加点盐,能使牛奶保鲜期延长。蔬菜瓜果食用前,先将其浸泡在淡盐水中20分钟,能去除残存的农药、寄生虫卵,有杀灭病菌作用。煎鱼前将鱼放在盐水中洗净,鱼就没有泥土和腥味。此外,食盐还能软化体内酸性肿块。
从生理角度看,盐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: 盐能协助人体消化食物。盐的咸味,能刺激人的味觉,增加口腔唾液分泌,从而增进食欲和提高食物消化率。 盐能参加体液代谢。盐是体液的重要成分,高温作业的人,出汗过多,需要补充含食盐的饮料;吐泻过多的人,要输入生理盐水;大失血的人也要急饮温盐水等,这些都是因为盐能起到维持人体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的作用。
但过量食用食盐会使人类患上很多种疾病。在中国人食盐普遍食用过多。通过全国营养调查,从南方到北方食盐用量从12克到15克不等,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6克。盐过多摄入对身体伤害是有直接性影响,所以我们对食盐控量食用,科学饮食。
弊端
咳嗽消渴、水肿病人不宜食用;而高血压、肾脏病、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限制摄入量,最好用代盐(氯化钾)或无盐酱油代替食盐以促进食欲。 [7]
1.食盐过多会引起高血压
据专家调查,吃盐量与高血压发病率有一定关系,吃盐越多,高血压发病率越
高。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食盐量很低,基本上没有患高血压的,而每天食盐量高达20克左右的日本北部居民,高血压发病率高得惊人。在我国食盐量较低的广东省,高血压发病率仅为3.5%;而喜食咸的北方人,高血压发病率却明显增高。这是因为盐在某些内分泌素的作用下,能使血管对各种升血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加,引起细小动脉痉挛,使血压升高,而且还可能使肾细小动脉硬化过程加快。同时盐又有吸咐水分的作用。如果盐积蓄过多,水分就要大大增加,血容量也会相应增加,再加上细胞内外的钾、钠比例失调,使红细胞功能受到损害,血流粘滞,流动缓慢,加重了血液循环的工作负担,导致血压的进一步升高。
2.食盐过多会引起水肿
由于食盐过多,使钠在体内积累,而钠具有亲水性,所以引起水肿,并增加肾脏的负担。
3.食盐过多会引起感冒
高浓度的钠盐有强烈的渗透作用,会影响人体细胞的抗病能力。过量食盐,一是使唾液分泌减少,以致口腔的溶菌酶也相应减少,使病毒在口腔里有了着床的机会。二是由于钠盐的渗透,上皮细胞防御功能被抑制,较大地丧失了抗病能力。感冒病毒很容易通过失去了屏障作用的细胞侵入人体,所以易使人患感冒,而且咽喉炎、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炎症也常会发生。 食盐过量会引起心脏病。
4.食盐过多会危害心脏
《内经》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多食盐,则脉凝注而色变”。“味过咸,大骨气伤,心气抑”。盐多伤心,咸味过咸使小动脉收缩,有害于心脏。例如湖南居民心脏病死亡率比全国高出四个百分点,这同倚重猪肉和食盐消费过多有密切的关系。
5.食盐过多会导致胃癌
日本的胃癌患者以东北部的秋田、山形两县爱吃咸的地方为最多。患胃癌的也多。患胃癌数占首位的秋田县曾发动一场减盐运动,结果死于胃癌的人减少二成以上。可见吃盐过量是患癌的一大原因。盐里并无致癌物质,但它容易破坏胃的粘膜,对致癌物质起帮助作用。此外,肾脏病和中风与食盐过量也有密切关系。
6.过量食盐可致白内障
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研究发现,如果食物中盐分含量过高,患白内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。白内障指眼晶状体变白,如果不加治疗就可能会导致失明。
悉尼大学的罗伯特G卡明博士及其同事研究发现,钠摄入量最高者比钠摄入量最低者患后囊下内障的可能性高出2倍,这是一种对视力损伤最大的白内障。他们的这份研究报告发表在出版的《美国流行病学》杂志上。
研究人员对约3000名49岁至97岁成年人的眼睛进行了检查,并要求实验对象填写了一份关于饮食频率的问卷。160人患了后囊下内障,970人患了另两种与钠摄入无关的白内障中的一种。
因此,合理饮食食盐每天2-5克。平时吃菜不要吃得太咸,尤其是老年人与婴幼儿的食物不能过咸。不能以成年人的味觉为标准准给孩子食物,使孩子受到损害,诱发高血压和心肌衰弱。对老年人烹调中尽量用醋、荠末,胡椒等香辣调料来代替盐分,减少食盐的数量。
食盐摄入分布
哪里人吃得最咸?解决这问题的办法,唯有期待科学调查。中国卫生部、科技部和统计局曾于1992年、2002年做过两次“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”,其中涉及各地区居民食盐摄入量项目,让我们得以更精确地谈论口味咸淡的地理分布。
根据1992年调查的数据(缺辽宁、重庆和西藏的资料),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最多的前三个省份是江西(19.4克)、吉林(17.9克)和安徽(17.4克);接着是湖北、江苏、河南,均为16克这个级别;再接着是陕西、青海、北京、河北,属于15克级别;湖南和黑龙江属于14克级别;浙江、贵州、山东、云南、上海、广西、内蒙古、四川属于12—13克级别,算是中等;宁夏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为10—11克;最清淡的是新疆(9.9克)、天津(9.4克)、山西(8.5克)和甘肃(7.8克)。该调查证明了人们的主观臆测,江西菜最咸,不过山西人口味居然比福建、广东人更淡,令人意外。
2002年的调查是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,将全国各县(市、区)划分为大城市、中小城市、一类农村、二类农村、三类农村、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进行的,如果转换成政区排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,所以我们仍使用调查时的地区分类。根据这次调查,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消费食盐12.0克,其中城市居民10.9克,农村居民12.4克。各地区的人均食盐日摄入量名次如下:
口味最咸的是汾渭(河)谷地、太行山和大别山农村,14.7克。陕西、山西农村的确是吃盐冠军。
其次是湘鄂川黔及秦岭大巴山、黔桂川滇高原、黄土高原等农村,12.6克。
再次是华北平原、四川盆地、东南丘陵以及豫皖鄂赣长江中游地区的农村,12.1克。
再次是长江三角洲、环渤海、南部沿海农村,12.0克。
全国各地的中小城市,11.2克。
口味最淡的是各地的大城市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哈尔滨、沈阳、大连、济南、青岛、宁波、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郑州、成都、西安、武汉和厦门,10.0克。(见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——2002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)
另一份《全国膳食钠摄入量图》,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编绘,缺西藏、辽宁和重庆的资料,估计原始资料来自于1992年的调查。我们体内的钠,主要来自食盐、酱油和各种腌制品,所以钠摄入量与食盐摄入量成正比,并可以相互转换。
根据这份地图,口味最咸的第一梯队为江西、吉林、安徽、江苏、北京、浙江,人均钠日摄入量超过8克;第二梯队为湖北、河南、陕西、青海、河北、山东、上海、贵州和福建,人均钠日摄入量7-8克;第三梯队为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天津、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湖南、广西,人均钠日摄入量6-7克。至于山西、广东、海南、新疆、甘肃、宁夏等省区,均属于钠摄入量较低的清淡口味地区。
关于我国食盐消费量的地理分布,因统计口径不同,数字常有一定出入。我们能够肯定的只有一件事,农村口味比城市更咸。至于以往人们公认清淡的江苏、浙江和安徽菜,其实含盐量挺高;而“北咸南甜”是否成立,全看你引用哪一次调查的数据了。
我国食盐产量
1.全国每年的食盐总消费量基本稳定在700万吨(这个量跟人口成一定比例,只要人口不发生大的改变,就不会有大的波动),而全国一年的盐产量超过4000万吨,绝大部分用作化工原料,一旦有需要,这些产能很容易生产出足够的食盐。
2.在全国的食盐里面,海盐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,大家平时吃的大部分都是井矿盐,主要原因:一是海盐中含杂质较多,要提纯成本较高,不经济;二是海盐场占地太大,海边的滩涂都很值钱,都在逐步转向海鲜养殖和土地开发,制盐利润率太低了。事实上,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,海盐场早就式微了,这纯粹是经济规律使然。
3.井矿盐的储量非常丰富,随随便便一个盐矿的储量就几亿吨几十亿吨,全国人民吃个几百年不成问题,分布也很广,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陕西、江苏、河南、江西、青海这都是大产区,运输不成问题。
4.中国的食盐流通是国家专营,价格控制很严,不用担心有人炒作价格上涨的问题,即便暂时被抢购一空,以各地盐业公司的供应能力,也很快就会保证供应。专营体制虽然有种种弊端,但是在保证食盐供应这一点上,还是很有优势的。
上一信息:盐的起源
下一信息:暂无